劇團背景
天馬音樂藝術團有限公司(下簡稱「天馬」)成立於1997年,並於2003年正式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以推廣中國傳統藝術及促進藝術交流為宗旨,透過舉辦音樂會及戲曲演出等工作,弘揚戲曲藝術及推動本地戲曲發展。2000年由「天馬」贊助,成立「天馬菁莪粵劇團」(香港非牟利註冊團體),製作傳統及新編粵劇,並舉辦戲曲工作坊、示範講座、駐校興趣班等向青少年及公眾人士推廣粵劇藝術。
藝術特色
藝術總監
自成團起,每個演出都有導演、藝術總監或藝術指導作整體策劃。過去本團曾多次邀請國家著名表演藝術家胡芝風老師來本團指導,近來本團致力與職業演員合作,拓展觀眾郡,請來紅伶為本團的演出擔任總監,駐團導師張才珍老師更一直為本團的演出擔任整體排練工作。而劇目整體演出的流暢,嚴謹整齊也成為本團多年演出的口碑。
舞台製作
本團很重視現代舞台燈光所營造的氣氛效果,每個製作都特別提前入台錄製燈光,為減省換景時間、利用前後幕演出交替演出,令觀眾情緒不用因為等換幕而被打斷。這樣的製作不但用在新編劇上,就連傳統名劇,也特別經過換景處理,令演出時間大為減短。過去本團經常按新劇特色,邀請中國著名藝術家,如國家一級導演石玉昆先生、著名導演劉夏生先生、中國表演藝術家胡芝風女士前來指導本團的舞美技術及導演個別作品,務使團員從不同老師身上學習進步,提升演出效果。
音樂製作
本團音樂監督李石庵先生,從事音樂事業逾五十年,在粵劇交響化的工作上得到一致認可,中樂團多次舉辦粵曲交響演奏/唱,都由其編曲配器。李先生為本團所有創作劇編寫音樂,連帶音樂過場與曲式之間的轉移都多了以音樂帶過。本團試以承襲,並加以發展,令粵劇音樂更見豐富,更具劇院效果。
演出劇目
本團演出既排演傳統經典粵劇劇目,以豐富學員本身對粵劇的認知,並能透過前輩的演繹,學習人物的塑造。而本團編劇文華小姐,亦會編寫新的劇目,令本團成為本港少數經常演出原創劇本的劇團。
固定演員
自2000年天馬菁莪粵劇團成立以來,不少演員在本團接受演出培訓,並透過不同的演出,發展自己的舞台事業,使成新一代的專業粵劇人才。而本團亦不斷招收新學員,透過本團開設的各類戲曲訓練班,成為新的舞台表演者,參與本團及其他演出。而本團尤其重視二三線演員的培訓,在步向專業團隊的同時,也令本團成為少數有固定二三線演員的本港粵劇演出團隊,因為演員固定,排練較易安排,故此在演出上也以嚴謹整齊見稱。
本團工作人員
統籌及藝術指導
張才珍女士自「天馬」成立以來,一直是團體的計劃統籌、藝術指導、天馬菁莪粵劇團駐團導師。
桂劇科班出身,曾從崑曲大師周傳瑛和桂劇名伶劉萬春學藝。70年代桂林巿桂劇團當家小生,後任職桂林戲劇學校老師。赴港後創辦天馬音樂藝術團有限公司,並一直駐天馬菁莪粵劇團導師,為劇團培訓演員,導演所有演出劇目。2003年張老師導演折子戲<英台哭墳>,由本團靈音遠赴山東參加全國國花杯中青年演員戲曲表演大賽,榮獲金獎。當時張老師亦曾帶領廣西桂劇團及桂林桂劇團赴港及台灣演出,獲台灣演出單位頒發特別貢獻及優秀組織獎。
音樂總監
李石庵先生自幼跟隨黃柏仁先生學二胡及音樂理論。1960年加入桂林歌舞團擔任樂師,1964年及1965年所創作之桂劇《在生活的激流裏》《好代表》唱腔選段已由中國唱片廠錄製78轉唱片;1974年應香港新聯電影公司之邀,為電影《桂林山水》撰曲,同年師從上海音樂學院夏飛雲教授,學習指揮,移居香港後,加入香港中樂團為全職樂師,曾為香港中樂團編曲並公演的曲目共四十餘首。其中《楊枝露滴牡丹開》(1994); 《倦尋芳》《遁世仙鄉》(2004); 《連城璧》(2005);《求神》《幽媾》(2006);《花田錯會》(2007);《玉梨魂》《驚變》(2008)分別是香港中樂團與粵劇名伶羅家英、汪明荃、蓋鳴暉、陳寶珠、文千歲、梁少芯等合作之大型民族管絃樂伴奏粵曲演唱的製作。李氏亦為BMG唱片公司出版之二胡演奏家許可、蕭伯墉的獨奏唱片《天鵝》《獨弦操》《病中吟》編寫伴奏。其部分作品亦曾由台北市立實驗國樂團、新加坡華樂團、澳門中樂團演出。。
天馬菁莪粵劇團團長、編劇、演員
文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後獲香港演藝學院全日制「演藝文憑(粵劇)課程」文憑。修畢由香港八和會館主辦、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協辦的粵劇編劇班。創辦「天馬菁莪粵劇團」,負責編劇、演出和舞台製作,曾創作《獅子山下紅梅艷》《黃鶴樓》《櫃中緣》等多個粵劇劇本,也是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會員。曾隨國家一級導演石玉昆學習舞美製作,著名戲曲導演劉夏生先生學習燈光處理,演出方面曾受學於著名表演藝術家胡芝風老師;已故名伶林家聲先生、林錦堂先生以及油麻地粵劇新秀計劃的各位紅伶總監。
顧問團
葉浩堅大律師(執業大律師)(義務法律顧問)
執業大律師、香港大學法律系兼職講師、香港理工大學建築及地產系客席講師、澳洲RMIT大學海外兼職講師、香港恒生大學翻譯學系兼職講師,現義務為本團提供法律意見。
朱少璋博士 (香港浸會大學高級講師)(義務文學顧問)
中文系哲學碩士及香港浸會大學中文系哲學博士。學術著作有《蘇曼殊散論》、《郁達夫詩注》、《聆聽學》、《規矩與方圓》等,散文集有《拾貝》、《輕描淡寫》、《塵土雲月》、《灰闌記》等,古典詩集有《平仄詩草》(1988年)及《琴影樓詩》(2008年)。其中,《告別下雨天》、《拾貝》及《佯看羅襪》,獲教育統籌局(現稱教育局)列為香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參考書籍。
義務為本團提供戲曲文學的意見,尤其對本團演出任白經典著作,給予很大的幫助。
2019年本團製作《再世紅梅記》
|